新疆社会科学

专访新疆智库专家吕文利—— 操纵人权高专访华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17日 02:20:45
 

此前有分析人士提出,中国在人权问题上坚决斗争、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应该避免和一些国家在人权领域的矛盾外溢。对此,吕文利指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不久前发表对华政策演讲,继续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抹黑攻击中国。美西方极力炒作人权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试图丑化中国政府和中国的政治制度。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同时尊重别国探索自身人权发展道路的权利。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权模式。中国愿意同国际社会广泛开展人权交流与对话,但绝不接受美西方“人权教师爷”般的说教和打压。

应中国政府邀请,巴切莱特5月23日至28日来华访问,到访了广州和新疆。这是时隔17年后中国首次接待联合国人权高专访华。在新疆期间,中方向巴切莱特全面介绍了新疆反恐和去极端化、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宗教、劳动权利保障等方面的举措和成就,巴切莱特在喀什、乌鲁木齐实地参访,同少数民族群众、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座谈交流。

事实上,美西方制裁新疆企业和产品,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新疆是“棉花生产大户”,产量占全球棉花供应量的五分之一。新疆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光伏产业基础材料多晶硅的生产基地。对于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发起对华商品限制,欧盟委员会内部也存在分歧。负责经济事务的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认为,这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关于禁止对一个国家或地区采取歧视性措施的规则。

但吕文利同时表示,应该关注到,美西方的涉疆叙事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美西方操弄涉疆问题的政治动机也日益为国际社会所认清。从法国知名作家维瓦斯著书揭穿与新疆有关的假新闻,到美国独立新闻网站“灰色地带”多次刊文披露新疆调查的真相,再到多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力挺中国的治疆政策,“新疆发展进步是事实,谎言始终是谎言,涉疆谎言事实上正在被事实击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室主任、新疆智库办公室副主任吕文利,最近正致力于研究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作为边疆问题研究学者,吕文利希望通过努力推进学术议题研究助力新疆在新形势下实现更好发展。在他看来,新疆的发展进步是对美西方污名化新疆的最好回应。

吕文利也注意到,美西方对涉疆话题的炒作,正在超出人权范畴逐步扩散至经济领域。美西方反华势力编织种种理由开展涉疆制裁,从棉花、番茄到多晶硅,再到其他产品,对涉疆企业的打击力度不断升级。涉疆议题日益工具化、标签化和武器化。

据新华社报道,在6月9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实时连线了天山南北的10多位新疆民众,向海外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直播”了新疆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发展前景。有一位日本网民表示:“感谢分享了很多无法从媒体上看到的真实景象。”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为了向世界讲好新疆故事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从拍电影到出品纪录片,从组织短视频大赛到邀请多国驻华使节参访新疆,等等。但是,在中西舆论场上,有关新疆的叙事差异还是很大。

吕文利表示,美国操弄涉疆法案并不是新鲜事,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是一个损人不利己的法案。法案生效会给部分跨国企业造成比较大的麻烦,寻求替代产品并非易事,而所有这些代价都将由美国消费者埋单。他强调,在这个过程中,新疆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免不了也会受到冲击,但是中国国内市场广阔,这些企业有比较大的腾挪空间。美国企图从经济上遏制新疆发展纯粹是痴心妄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日前对吕文利的专访正是在这样的综合背景下进行的。吕文利受访时指出,过去两年,美西方炒作巴切莱特赴疆开展“调查”的呼声高涨;但巴切莱特访华结束后,个别国家又对高专访华结果感到不满,认为此访“未达到预期”。美西方认为,他们操纵人权高专访华的企图落了空。

在结束访问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巴切莱特高度肯定了中国的人权事业发展。她说,她这次访华“不是一次调查而是一个机会”。扶贫和消除极端贫困比目标日期提前10年,这是中国的巨大成就。中国在国内外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努力也受到重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总结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了解之旅、加强合作之旅、正本清源之旅。